測定蛋白質含量的方法探討
作者:祎鴻儀器 點擊率: 發布時間:2017-11-09 17:13:00
蛋白質含量的測定是目前生物化學中常用的一項指標測定。目前國內外所采用的檢測方法主要有凱氏定氮法、紫外吸收法、雙縮脲分光光度法、考馬斯亮藍法(Bradford法)、Lowry法、二辛可酸比色法(BCA法)、熒光光度法、電流法、毛細管電泳分析法、羅丹明生物探針法以及高效光譜遙感技術分析法等。
蛋白質測定方法有十幾種,在常用測定方法中,考馬斯亮藍法靈敏度最高,比紫外吸收法靈敏10~20倍。凱氏定氮法測定結果較為準確,靈敏度高,故往往以該法測定的蛋白質作為其他方法的標準蛋白質。紫外吸收法和考馬斯亮藍法都是較為快速的測定方法。另外,不同方法下不同物質對蛋白測定的干擾也不同。故對于不同樣品,應選擇合適方法測定,如對測定結果要求較高,則往往需要結合多種方法測定,并分析測定結果,最終得出最準確蛋白含量值。
食品中蛋白質含量是衡量其營養價值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,因此有關蛋白質的分析檢測對于人和動物健康來說尤為重要。目前所采用的蛋白質含量檢測方法主要有凱氏定氮法、紫外吸收法、雙縮脲法、考馬斯亮藍法等,本文就實驗室常用的幾種蛋白質檢測方法及其特點分別作簡單介紹。
每種測定法都有其優勢,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缺點。實驗中,應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再選擇最佳使方法。實驗對測定所要求的靈敏度和精確度、蛋白質的性質、溶液中存在的干擾物質、測定所要花費的時間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實驗方法的選擇。
本文重點介紹凱氏定氮法
基本原理:凱氏定氮法包括微量定氮法和全量定氮法兩種方法,其測定蛋白質含量的過程主要包括消化、蒸餾、吸收、滴定等步驟。
含氮有機物與濃硫酸共熱時,其中的碳、氫二元素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,而氮則轉變成氨,并進一步與硫酸作用生成硫酸銨,此過程稱為“消化”。濃堿可使消化液中的硫酸銨分解,游離出氨,借水蒸汽將產生的氨蒸餾到硼酸溶液中,硼酸吸收氨后,溶液中氫離子濃度降低。用標準無機酸滴定,直至恢復溶液中原來氫離子濃度為止,即可根據所用標準酸的當量數計算出待測物中的總氮量。蛋白質中的氮含量一般為16%,據此推斷蛋白質含量。
凱氏方法特點:該方法儀器裝置簡單,試劑用量少且廉價易得。精密度、準確度高,最低可檢出0.05mg氮,且樣品用量少。但操作較繁瑣費時,不利于大批樣品的測定,且測定的結果只能是粗蛋白質的含量,處理未知樣品時,其誤差還有變大的危險。
應用領域:適用于一切形態的食品與生物樣品。對于不溶和渾濁的樣品,其他許多方法不能進行測定,凱氏定氮法是唯一可行的分析方法。